戊二酸血症第二型 (GA II)

什麼是戊二酸血症第二型?

戊二酸血症第二型是脂肪酸氧化過程異常的疾病,起因為位於粒腺體基質內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(ETF)酵素或位於粒腺體的內膜上ETF-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 (ETF:QO;ETFDH)功能異常,影響人體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產生能量的能力。患者會因為體內無法完全代謝蛋白質和脂肪,導致血液和組織變得過於酸性,進而造成代謝性的酸中毒。

戊二酸血症第二型患者症狀

病患發病年齡差異很大,嚴重程度亦不盡相同,目前概括可以分作三型,分別為: 第一型為新生兒型合併先天異常,第二型新生兒型無先天異常及第三型晚發型,新生兒發病的患者通常較無法存活,晚發型通常是年紀稍長甚至有些到了成人時才有症狀。

  • 第一型新生兒型合併先天異常:患者通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嚴重的非酮症性低血糖,張力減退,肝腫大和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。先天異常包括多囊腎、中臉發育不全以及腦部或肢體異常。大多數人在生命的第一周死亡。
  • 第二型新生兒型無先天異常:患者通常在出生後24-48小時出現下丘腦,呼吸急促,肝腫大,代謝性酸中毒和低鉀血症,身體亦可能會有臭腳丫的味道。大多數人在生命的第一周死亡,但有些人活了幾個月,通常死於嚴重的心肌病變。
  • 晚發型通常是年紀稍長(孩童晚期)甚至有些到了成人時才有症狀,通常第一個臨床症狀為肌肉無力。這些患者會有間歇性發作噁心、嘔吐、昏睡、虛弱、無力及肝臟腫大等。通常在某些衝擊下(如病毒感染,運動)時,會有一段時間發生低血糖。這樣的低血糖狀況有可能會很嚴重,也會讓患者感到非常虛弱、身形搖晃、頭暈目眩。

發生率及遺傳模式

目前戊二酸血症第二型已列為我國公告罕見疾病,台灣地區的發生率約為53萬分之一。位於第17號染色體的短臂(17p13 .1)

此疾病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隱性遺傳,致病基因包括ETFA基因(15q24.2-q24.3)、ETFB基因(19q13.41)及ETFDH基因(4q32.1),分別負責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和ETF-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兩個酵素的製造。這兩個酵素扮演著分解脂肪(脂肪酸β-氧化)、蛋白質(支鏈胺基酸、離胺酸以及肌胺酸為主)以及膽鹼(choline)的重要角色。因此缺失會造成脂肪酸氧化過程異常,離氨酸和支鏈胺基酸代謝過程異常,影響人體分解脂肪產生能量的能力,以及代謝性的酸中毒。

新生兒篩檢疑陽性之處理

新生兒篩檢方法為利用串聯質譜儀測量體內血中C4-C16醯基肉鹼的含量及複合醯基肉鹼比例。當C4-C16醯基肉鹼的含量濃度高於正常值或複合醯基肉鹼比例異常,將接獲採集院所通知,請配合醫療人員指示進行複檢。若新生兒有相關臨床症狀時,請立即與新生兒篩檢中心或當地所屬轉介醫院醫師聯絡,尋求及時的醫療協助。

複檢時將進一步進行基因突變檢測來協助判定,當基因突變檢測發現變異位點或複檢血片C4-C16醯基肉鹼的含量依然異常,將轉介至指定確診醫院進行確診評估。

戊二酸血症第二型確診評估方式

  • 臨床症狀評估
  • 尿液有機酸檢查
  • ETFA, ETFB, ETFDH 基因突變分析。
  • 檢測皮膚纖維母細胞ETF和ETF:QO的醯基肉鹼分析(acylcarnitine profile)與蛋白質測定。

戊二酸血症第二型治療方式

  • 嚴重型患者需要作飲食控制,食用低蛋白質、低脂肪、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。
  • 補充核黃素、Coenzyme Q10 、Glycine與肉鹼(Carnitine) 有助於身體產生能量。
  • 避免飢餓與壓力(如發燒)。
  • 晚發型患者在運動前要注意多攝取熱量,避免激烈的運動。當發病時,應即早就醫,靜脈注射葡萄糖,以免病情惡化。

戊二酸血症第二型的篩檢方法

  • 生化檢測
    NeoBaseTM 2 Non-derivatized MSMS Kit:使用含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內部標準品(Internal Standard)溶劑萃取新生兒乾血點中的氨基酸、脂肪酸與有機酸,再以串聯質譜儀(MS/MS)進行分析。(111.3-至今)
  • 基因檢測
    Next generation sequencing(NGS) (108.10-至今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