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 (CPT II)

什麼是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?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位在粒線體內膜上,負責分離肉鹼和長鏈脂肪酸,以利脂肪酸氧化作為心臟與肌肉組織的一種主要能量來源(當人體在長期飢餓時,脂肪酸也是肝臟和其他組織的重要能量來源)。若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酵素活性不足,肉鹼無法和長鏈脂肪酸分離,脂肪酸無法進一步被代謝為能量。能量不足將導致低酮酸性低血糖、肌痛、肌無力等症狀,而無法被代謝的脂肪酸和長鏈醯基肉鹼 (仍與脂肪酸結合的肉鹼) 也會堆積在細胞內,對肝臟、心臟及肌肉組織造成損害,進一步引發相關症狀。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患者症狀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按照發病時期的先後可以分為新生兒型(lethal neonatal form)、幼兒型(severe infantile hepatocardiomuscular form)、成人型(myopathic form)三種,越早發病則病況會越差。

  • 新生兒致死型患嬰會出現呼吸衰竭、癲癇、肝衰竭、心肌病變、心律不整及低酮酸性低血糖。除外面部、大腦和腎臟等器官也有結構異常現象,通常存活期為數日至數月。
  • 幼兒型患者症狀受疾病影響的部位包括肝臟、心臟及肌肉組織,通常於一歲內發病,症狀包括反覆性低鉀血症、癲癇、肝腫大、腹痛、頭痛、心肌病變及心律不整,並存在肝衰竭、神經系統受損、昏迷、猝死等風險,長時間的飢餓狀態或疾病 (如病毒感染) 會誘發此型症狀。
  • 成人表現為肌肉病變型,是CPTII 中症狀嚴重程度最輕微的類型,在運動後、壓力、置身極端溫度、感染或肌餓時出現肌肉疼痛、無力與肌紅蛋白尿,肌紅蛋白尿液也會損害腎臟,在某些情況下會導致危及生命的腎衰竭。症狀程度因人而異,有些患者終其一生可能僅有幾次嚴重發病,其餘時間均無症狀;但也有患者經常性肌痛,甚至一般日常的適量運動也可能誘發症狀,使疾病惡化。

發生率及遺傳模式

目前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已列為我國公告罕見疾病,目前國內發生率約26萬分之一。

CPT II缺乏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遺傳。基因CPT2位於人體第1對染色體短臂1p32.3位置,負責提供製造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的指令,當CPT2基因缺陷,會降低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的酵素活性。

新生兒篩檢疑陽性之處理

新生兒篩檢方法為利用串聯質譜儀測量體內醯基肉鹼(C16、C18、C18:1)濃度。當醯基肉鹼濃度高於正常值,而接獲採集院所通知時,請儘速配合醫療人員指示進行複檢。若新生兒有相關臨床症狀時,請立即與新生兒篩檢中心或當地所屬轉介醫院醫師聯絡,尋求及時的醫療協助。

再進一步進行肌肉中CPT酵素活性檢驗或基因突變檢測來確認診斷。患者肌肉中的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肉鹼結合酵素活性會降低,基因突變檢測通常可檢驗出CPT2二個等位基因均帶有致病突變。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確診評估方式

  • 臨床症狀評估
  • 急性發病時的血漿或是血片醯基肉鹼分析
  • CPT2基因分析
  • 測定肌肉組織中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第二型的活性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治療方式

  • 治療:
    • 急性低血糖時給予D10靜脈輸液
    • 肉鹼補充
    • 給予高碳水化合物 (70%卡路里)、低脂肪 (<20%卡路里) 飲食;多餐進食
    • 提供中鏈三酸甘油脂作為能量的三分之一來源。減少長鏈脂肪酸之攝取,同時要攝取足夠必需脂肪酸。
    • 出現橫紋肌溶解及肌紅蛋白尿症狀時防止腎衰竭,因此需給予患者充足的水分補充,當患者即將出現腎衰竭時,需立即進行腎臟透析。
  • 預防症狀: 
    • 感染期間注射葡萄糖可防止身體利用脂肪酸分解代謝產生能量。(口服補充葡萄糖無法達到此效果)
    • 以高醣低脂為飲食原則,平日膳食營養中之碳水化合物比例應達到70%,脂質比例應小於20%,提供身體進行糖解作用 (glycolysis) 足夠的代謝原料。
    • 增加用餐頻率,避免長時間肌餓。
    • 避免長時間運動及已知的症狀誘發因子。
    • 患者需避免使用抗癲癇藥物「valproic acid」、止痛及抗發炎藥物「ibuprofen」、高劑量diazepam (一種通常用於舒緩焦慮、肌肉痙攣及癲癇之藥物) 及全身麻醉 (general anesthesia)。
  • 追蹤:患者應每年至少一次接受例行檢查,定期檢查血中醯基肉鹼含量,確認飲食狀況,以及生長發育、智能發展情形,針對用藥和營養需求即時進避免長時間運動和其他已知的觸發因素。

肉鹼棕櫚醯基轉移酶缺乏症第二型的篩檢方法

  • 生化檢測
    NeoBaseTM 2 Non-derivatized MSMS Kit:使用含穩定同位素標記的內部標準品(Internal Standard)溶劑萃取新生兒乾血點中的氨基酸、脂肪酸與有機酸,再以串聯質譜儀(MS/MS)進行分析。(111.3-至今)
  • 基因檢測
    Next generation sequencing(NGS) (108.10-至今)